深淘滩,低作堰
“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在2000多年前留下的治堰准则,是都江堰两千年来一直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的主要“诀窍”,人们将其奉作治水经典,世代遵从,不敢有违。
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建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选择水量丰沛的岷江中游作堰址,乘势利导,构筑了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该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和防洪作用。
“低作堰”指的是飞沙堰要低作。飞沙堰过高,虽然枯水季节宝瓶口可以多进水,但洪水季节却会造成严重淤积,使工程逐渐废弃。而“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风栖窝下的一段内江河道,每年洪水过后这里会有沙石淤积,必须岁岁勤修。
所谓“深淘滩,低作堰”,即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节增加宝瓶口的进水,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用深淘滩的方式疏浚河道,以此增加枯水季节流入宝瓶口的水量,供灌溉之需。为了保证枯水季节的灌溉用水,每年必须淘滩,淘到一定深度,不可有任何懈怠。为此,相传李冰在河床下埋石马(从明代起就改埋卧铁),作为深淘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