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纸币,例如宋朝时的交子、元明清时的宝钞等。但是纸币在古代没有相应的发行储备金,缺乏信用担保,所以没流通多久就形同废纸。清朝政府吸取了元明两朝的教训,对纸币发行非常谨慎,在前期基本没发行过纸币。后期,由于围剿太平军和自然灾害导致的财政窘迫,无奈在咸丰年间发行过“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但它们也没摆脱迅速贬值的命运,不到十年就停用了。
在宋朝之前,银子基本不在市面上使用。宋朝用银子也少,银子成为市面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明朝之后的事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明朝之前我国白银的开采量十分有限,想用白银交易也没有那么多。明朝时,新航路开通,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白银有条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有学者估算,明末一百年间,海外流入的白银约有一万四千吨,是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十倍。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货币用于支付,而白银的购买力远高于铜钱,更适合做大宗交易。最后,国家政策的导向发生了改变。明初也曾禁用白银而用纸币,但是纸币贬值太快,国家不得不解除白银禁令。尤其张居正主政时实行“一条鞭法”,更是鼓励用白银支付。上述原因促使白银从明朝开始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并形成了“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延续至晚清。明清两朝,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