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正统十二年(1447年)广东乡试中举,次年会试落榜。27岁时离开北京,前往江西崇仁,从学于吴与弼,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及宋儒著作,学问大有进益。成化二年(1466年)就学于国子监,名满京城。不久,他回到新会老家,以讲学授徒为生。他的讲学很有影响,全国各地学者纷纷投到他的门下。他教育生徒,要求他们静坐,在静坐中体认圣贤之道。这种教学方法吸收、借用了禅宗的修养方法,将佛教禅宗融入儒教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
王守仁与湛若水 二人继承宋代自由讲学的传统,宣扬心学理论,直接推动了明代书院的兴盛。
王守仁,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34岁开始在京师讲学授徒,直到去世,从事教育、学术活动二十余年。王守仁有一套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它的核心是“致良知”;教育的作用是“去人欲”,追宗圣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达到圣人的标准。因此,内心修养是为学之根本。他认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良知”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但一般的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因此,为学就是去私欲,恢复本心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