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还不能明确地说出为什么这些小说会被记录下来,为什么作者在多数情况下都会被标注出来——这与早期的“志怪小说”相反。陈寅恪和刘开荣认为这些小说的作者希望借此在“行卷”之时引起关注,马幼垣也持此观点,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例如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 Mair)〕。[98]不管怎样,常常隐含教育含义的唐人传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道德矛盾。在当时,除了旧贵族,知识分子及官员精英群体也开始形成,只是这个群体的自觉意识还没有成形。
唐人传奇与前代的志怪小说一样,都是以传奇故事为内容。关于这些故事的功能,著名诗人、画家、虔心道教并因一首《步虚词》而出名的顾况(约730—806后)在为朋友戴孚所编的志怪小说集而作的序中这样写道:
予欲观天人之际,察变化之兆,吉凶之源,圣有不知,神有不测,其有干元气,汨五行。圣人所以示怪、力、乱、神,礼乐行政,著明圣道以纠之。故许氏之说天文垂象,盖以示人也。古文“示”字如今文“不”字,儒者不本其意,云“子不语”,此大破格言,非观象设教之本也。[99]
这些小说讲的是天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界限(天人之际),换句话说,它们讲述的是跨越原本被分隔开的两个世界,例如人与鬼、死者与生者、男人与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