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东晋义熙年间,在末口附近设山阳郡,随着政治、军事重心的南移,“南北襟喉”的淮安山阳逐渐延续了“淮阴故城”政治命脉的正统。特别是到了南宋以后,泗口改道甘罗城东北,宋金对抗,甘罗城的位置无论从防守还是防洪,漕运还是商贸,都显得尤为重要。
南宋嘉定年间,江苏常熟人赵伸夫知楚州时,曾献议于朝廷,“谓淮阴之门户,县北遗址俗呼为甘罗城,六朝驻兵之地,盍亟修之。
有旨令公相视,诸故老皆曰:‘金由青、徐而来,其冲要有二:大、小清河是也。相距余十里,小清河直县之西,冬有浅处,不可以舟。
大清河直县之北,与八里庄对。绍兴间,金人至淮,重兵皆由此出。’公即条上,以为此地要害,若迁县治,板筑于此,形势增壮,过于淮阴故城,从之。今之新城,乃公所创也。”(袁燮《秘阁修撰赵君墓志铭》《絜斋集》卷十七,四库本)荀羡城与甘罗城近靠泗口,甘罗城作为荀羡淮阴城依托而存在着。1324 年、1628 年清河县还曾两度短暂移治甘罗城。事实证明,将县治迁于甘罗城,大大增强了楚州山阳城的军事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