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实验一组(故事讲解加讨论):每天下午讲两个结构不同的故事,结构A为三只动物分食物或分配劳动任务,结构B为两个孩子分玩具。结构A的故事情境与他们初测时分玩具的情境基本相同,以引起他们的相似性联想。结构B的故事结构有些变化,目的在于使他们认识到有关“公正”的一些道德原则。结构A的故事讲完之后,不加讨论;结构B的故事讲完之后,以提问的形式展开讨论,提的问题如:“××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每天讲的两个故事,结构不变化,但具体内容加以改变。如第一天,故事A为三只白兔分6个萝卜,故事B为兄弟两人玩枪;第二天,故事A则改为三只猴子分6个香蕉,故事B改为姐妹两人玩娃娃;第三天,故事A又改为三只小羊分配搬运6堆青草的劳动任务,故事B改为兄弟两人玩积木(故事A与故事B举例见附录)。
为了使故事形象化,易于被儿童接受,故事A的讲解同时辅以贴绒教具,这样同时避免了个别儿童由于数概念发展差而不能理解故事的无关因素。
②实验二组:每天下午从另外的班里挑选三个儿童,经过事先指导,让他们“表演”出不公正的分玩具行为,即6个玩具只分给另外二人每人一个,自己留4个。然后把实验二组儿童逐个叫来,对他们说:“今天,让你来当他们三个人的小老师,你来看看他们这样分玩具对吗?”在目睹这三个儿童之一的“不公正”行为之后,让被试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如果被试不能主动作出评价,就用引导的方法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应该怎样分才对?”这一训练同样持续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