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谈一谈一种在中国流传已久远的学说——五行。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性。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或王朝的兴亡,都和五行有关。五行会“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也会“相克”(或者说“相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在中国一直非常盛行。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时候,一位名叫驺衍的阴阳家,以“五行”为基础,创立了“五德终始”说。
驺衍认为,“五德”——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囊括所有事物特质的品德,即“五行”——不仅能相生相克,而且会周而复始地循环变化,永远不止息,所以称为“五德终始”,也称为“五德转移”。
驺衍便是用这种学说来解释历代王朝的兴替的。比方说,夏、商、周三个朝代,夏属木,商属金,周属火。金能克木,所以商朝灭了夏朝而有天下;而火能克金,所以周朝接替商朝而兴起。这就是夏、商、周三朝赓续的原因。
驺衍的“五德终始”说普遍受到学者的认同,历史学家们根据这个学说,认为神农“以火德王”,就是说神农具有五行中的火德,所以他能称王于天下。因此后人称他为“炎帝”,“炎”就是火势很旺的意思。而轩辕氏“以土德王”,火生土,所以神农氏衰亡后,轩辕氏代之而起,而土是黄色的,所以后人称轩辕氏为“黄帝”。